宗喀巴大師與格魯派_搜狐旅遊_搜狐網
格魯派初祖宗喀巴大師
南無 第二法王
無上悲智雪山善巧
賢慧普聞文殊應化
根本大師 宗喀巴尊
足下恭敬頂禮
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
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
安住於我頂尖蓮月輪
大恩難得門中隨攝引
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
格魯派與寧瑪派、噶舉派、薩迦派並稱藏傳佛教四大教派,由15世紀著名高僧和宗教改革傢宗喀巴大師所創建,是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中,形成時間離我們最近的教派。
格魯的藏語意思是“善規”,主張僧人嚴守戒律和次第修學,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時,主要依據的噶當派教理,所以格魯派又稱作“新噶當派”。
因宗喀巴大師在創教期間戴黃色桃形僧帽,以示戒律精嚴,是故後來格魯僧人在法會上也多戴此種僧帽,所以格魯派俗稱為“黃教”。
(沈陽皇寺屬格魯道場,在抬佛節佛事盛會上,清晰可見戴有黃色僧帽的比丘。)
宗喀巴大師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(公元1357年),降誕於青海湟中縣佛教世傢,圓寂於明永樂十七年(公元1419年),享年63歲,有第二佛陀之美譽。宗大師原為噶當僧人,先後親近薩迦、噶舉、夏魯等教派的善知識修學。
1409年藏歷正月,宗喀巴在拉薩舉行大型祈願法會,即流傳至今的傳昭法會,這是藏傳佛教史上一次規模和影響力空前盛大的佛事盛會。
宗大師造《菩提道次第廣(略)論》《密宗道次第論》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》《辨瞭不瞭義善說藏論》《佛理精華緣起理贊》,作為格魯派秉承中觀正見的理論奠基,是故格魯派義理精湛,哲思匯豐,次第臻圓,教法系統。
格魯派在1542年根敦嘉措圓寂之後,正式確立活佛轉世制度,並由於根敦嘉措的轉世索南嘉措長期雲遊青海、西康、蒙古等地,格魯派迅速得到蒙古各部的信仰,有清一朝,格魯派也被尊奉為國教而備極殊榮。
(沈陽皇寺每年都會舉行紀念宗喀巴大師聖誕暨涅槃日的燃燈法會。)
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的支持,格魯派取得在全藏區的統治地位,負責西藏地區的經濟和教化工作,是維護國傢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要力量,並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貢獻。
因格魯派的影響力十分廣大,關外的苦寒邊地,也得蒙甘露法雨的浸潤。
(沈陽皇寺的建立,不僅是清廷改元稱制的歷史見證,也是苦寒邊地蒙佛法浸潤的吉祥寫照。作為有清一朝的皇傢寺院和供有瑪哈噶喇金佛的清凈道場,皇寺的歷史地位和信眾聲望是不言而喻的。)
沈陽皇寺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在關外最早確立的皇傢寺院,這座安住於沈水之陽的清凈道場,不僅是清朝入關之前改元稱制的歷史見證,也是具有濃厚皇室風格的絕妙建築,同時還是盛京最為雄偉、歷史積淀最為渾厚、愛國愛教情懷甚為悠深的寺院。
(愛國高僧九世班禪與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)
(九世班禪駐錫皇寺期間的珍貴影像)
有清一朝的皇寺東巡之地,民國年間因公祭東北王張作霖,支持張學良將軍東北易幟而享譽關東,愛國愛教的九世班禪大師也曾多次於此駐錫。
時至今日,皇寺已成為沈城重要的文化符號和信仰坐標,在傳承祖制,致力民俗,凈化世風的菩提大道上,盡顯三寶的慈悲莊嚴。
(由清末,至民國,到今天的佈紮法會,延續下來的祖制傳承,是佛法的慈悲精神對關東大地無上的福澤。)
格魯派的主要特點如下:
首先,格魯派嚴格僧人的戒律修持制度。僧人不得幹預俗務,不得擁有妻室和置辦產業,秉承以戒為師的清凈生活。
其次,建立嚴密的學經制度。宗喀巴大師重視僧人的聞思修證,故格魯派的學經制度非常嚴謹系統,顯密經論、歷算、詩學、詞藻、聲韻學、戲劇、工巧明等學問都有開設。
唐卡:兜率彌勒
受比丘戒的學僧需要通過顯宗院的修學,並順利畢業後,方可繼續修學密法,顯宗院的修學制度非常嚴謹,學僧需深入經律論三藏,精於戒定慧三學,並要對部派佛教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、正量部,和大乘宗派中的唯識宗、中觀宗通達無礙。
我們所熟知的五部大論,即 《因明論》《般若論》《中觀論》《俱舍論》《律論》都是修學期間所必須通達的。五部大論並不是單純的五本論典,而是三乘佛法哲學理論精華范本。
因明論師法稱菩薩
《因明論》是闡明人類認識規律、思維規則的方法論體系,一般來說,因明論師法稱所著的《釋量論》是一定要學習的。
造有《攝大乘論》的無著菩薩
《般若論》是般若學概要,是彌勒、無著二聖所開創般若學法統,以及印度本土先後出現的世親、聖解脫軍、僧解脫軍、獅子賢等一大批般若學者,史稱“二十一部般若釋論”彌勒菩薩的《現觀莊嚴論》被視為闡釋般若原理的權威經典。
造《中觀論》的龍樹菩薩
《中觀論》是諦觀諸法緣起性空的核心教理,經龍樹菩薩對般若經典的開掘闡釋,形成系統的思辨理論。龍樹一生著作頗豐,在闡發中觀哲理的主要經典為《中觀論》《六十正理論》《七十空性論》《精研論》《回諍論》《中觀寶蔓論》《大智度論》等,親傳弟子提婆著有《中觀四百頌》。格魯派尊中觀應成派正見,宗喀巴大師因繼承和弘揚中觀應成派思想,契合龍樹性空妙有緣起中觀之正理而被尊為“雪域解空第一”。宗大師《中觀論廣釋理海論》《大勝觀》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》《辨瞭不瞭義善說藏論》都是研究應成派中觀的重要資料。
無著菩薩之弟,造有《俱舍論》的世親菩薩
《俱舍論》是世親菩薩以經部觀點所造,全稱《阿毗達摩俱舍論》,“阿毗達摩”是“智慧”之意,故《俱舍論》也被稱為“聰明論”。世親所造《俱舍論》為六識說,將一切諸法歸類為五位七十五法,論中所涉及的佛理比其兄無著菩薩所造《攝大乘論》更廣,且六識說比《攝大乘論》的八識說更為隨順世間。
無著菩薩弟子,精通律藏的功德光菩薩
《律論》主要依據功德光的《律論本頌》是四部律經,即律分別、律本事、律雜事、律上分內容的梳理和概括,將如何受戒,如何習律護戒,犯戒後如何復戒,以及與此有關的衣食住行、生活起居的種種規定。戒律是約束身心,止惡防非,息煩揚善的佛門準則,受持戒律,自心清涼,是故佛子以戒為師,對於戒律要精嚴持守。
東巡皇寺的清廷帝王
安住於沈陽市和平區的皇寺鳥瞰圖
佛教以其慈悲與智慧,謀求一切眾生的幸福快樂和開悟見性,在資源共享的當今世界,這些殊勝的論典,應該為全人類的智者和善者所共同提倡,使佛法成為凈化人心,遏制貪欲,提升道德修養和理性精神的濟世良方。
留言
張貼留言